10月11日晚间,心理学院举办2020级、2019级、2017级“四史”教育系列讲座——“两弹一星”专题讲座,由心理学院2020级、2019级、2017级本科生辅导员仉天聪主讲。
首先,仉天聪以向同学们互动提问的形式讲解了“两弹一星”的具体含义,即“两弹”最初指原子弹、导弹,后来演变为核弹和导弹;目前“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随后,她讲解了“两弹”结合的战略意义与人造卫星在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意义。她以讲解和播放影视作品的形式,带领同学们回顾了“两弹一星”的历史背景和实现过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果断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以身许国,在当时经济技术落后的条件下自力更生,突破了尖端技术。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接下来,她带领同学们回顾“两弹元勋”的事迹,并重点讲解了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仉天聪表示,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于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这是历史意义重大的时刻。目前,距离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已经过去了56载,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也显著提高,我们不能忘记前辈的努力,要将爱党爱国的情怀融入到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行动之中,注重点滴积累,将来成为国之栋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