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工天地 >> 正文

陕西师范大学2020年学生年度人物闫晓明事迹

发布日期:2020-07-04     作者:     浏览数:    分享到:

闫晓明,男,汉族,中共党员,1997年3月生,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公费师范生。他出身寒门,但怀揣梦想,一路向阳成长,毕业自愿放弃省会工作,选择扎根基层,守望教育初心,在三尺讲台上书写属于他的教育报国之志,用实际行动践行“西部红烛精神”。

初心:“在心底埋下教育的种子”

闫晓明出生在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区一个贫瘠小村庄,家乡人多地少,家境贫寒窘迫。长姐因家庭经济原因早早辍学,外出务工;父母年事已高,加之父亲长期患有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经济变得更加拮据。但他从小勤奋努力,好学上进,从未间断对知识的渴望。

祸不单行,在县城读高中时,父亲突然中风,一度情况危急,几次入院治疗,使这个农民家庭雪上加霜,苦不堪言。家庭的变故使得处于青春期的他变得敏感、自闭,不愿与同学来往,成绩也直线下滑,甚至想要辍学打工,帮助家庭解决困难。但高二历史老师的一番话,让他彻底改变了想法。

他的历史老师是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的公费师范生,老师告诉他,“我们决定不了出身,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未来。做最好的自己,无需在意别人的眼光,无需羡慕别人的成就,只要有上进心、肯吃苦、肯努力,总有一天会得到想要的一切。”在老师的帮助下,他重拾信心,并暗暗下定决心,不再轻言放弃。而此时,回到家乡,同老师一起,用自己的青春“投身基础教育事业”的想法,也像一颗种子一样,悄然在他心中萌芽。

成长:汲取阳光,让自己日益茁壮

经过不懈的努力,2016年,闫晓明考入了历史老师当年求学的地方--陕西师范大学,如愿成为一名公费师范生。走出大山的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学习和生活上,每一次的手足无措,都更加坚定了他努力提升自我的信念,就像一株嫩芽汲取阳光日益茁壮,他开始努力提升自己。

为了练好发音,他坚持晨读,一点点纠正自己不太规范的普通话;为了提升教学能力,坚持在空教室里一个人练习讲课,丰富自己的教学技能。三年多来,他的专业成绩始终排名年级前列,多次荣获“优秀奖学金”、“毅宁奖学金”“渝杏奖学金”;他尝试将基础教育中发现的问题,与科研活动结合起来,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针对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以思维型教学模式为例,探讨解决方案,在国家级期刊《汉字文化》上发表论文一篇;担任青年团校副秘书长、文学院团委副书记期间,组织开展“启夏青年节”、“微团课大赛”等活动,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先后荣获“五四青年”、“政府优秀见习生”、“十佳团委副书记”、“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优秀团员”、“青年好网民”等称号。

作为公费师范生代表和学生党员代表,在与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鸿雁的座谈会和校党委书记程光旭教授的专题党课上,表达了自己立志终身从教的志向,分享了以“弘扬‘西部红烛精神’,争做新时代大学生党员”为主题的学习心得,受到了汪书记和程书记的一致称赞。

担当:“将温暖传递给更多人”

大学期间,闫晓明从未忘记传承那份“知识改变命运”的理想信念,就像盛开的向日葵一样,他将温暖和正能量传递给更多人。他连续两年参加校团委组织的知识援助活动,义务帮助农民工家庭子女辅导功课;连续三年参加“优秀学子寒假回访母校”宣传活动,结合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宣讲活动,帮助学弟学妹们了解大山外面的世界,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助他们一臂之力……

2018年10月,闫晓明被选为陕西师范大学首届青年讲师团团长,带领28名宣讲团成员赴校内外开展百余场宣讲活动。在赴长安南路小学宣讲期间,闫晓明以自身经历展开,结合少先队、共青团的相关知识,鼓励那里的农民工子女好好学习,用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

今年9月,带着对基层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他来到了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进行教育实习。初为人师的新鲜劲过后,闫晓明才发现,真实的课堂与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他授课的班级属于宏志班,班级同学大部分都来自于西安市区之外,甚至有许多藏族学生,整个班级同学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课堂进度很难把握。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闫晓明每天晚上义务帮助藏族同学补习汉语;在指导老师生病期间,承担起班级教学与管理的双重责任。经过半学期的努力,他所带班级的平均成绩提升了将近10分。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上,他第一次收到了来自家长的感谢信。

抉择:埋下头,朝向生长的地方继续成长

2019年10月,闫晓明怀揣简历,参加了2020届毕业生大型招聘会。都说选择了“公费师范生”就等于端起了工作的“铁饭碗”,可师范生第一次选择的就业地点也很重要。留在省会大城市教书,各方面条件成熟,生活便利,但是县区的教师资源更加稀缺。所以当面对河南省排名最靠前的高中--郑州外国语学校和郑州一中伸出的橄榄枝,面对高薪收入和家庭的特殊情况,他陷入了两难的抉择。

但回想起家乡教育的现状,回想起教育实习时孩子们稚嫩的脸庞,回想起入党时的铮铮誓言,他毅然决然放弃了留在省会郑州的机会,为了圆当初的那个“教师梦”,践行内心深处那个最纯粹的想法,就像成熟的向日葵埋下头、朝向生长的地方继续成长,不断播撒阳光、贡献力量,他坚定地选择回到了母校,立志终身从教。

他深知母校不是最好的学校、更不是最好的选择,也深知短时间内改变不了孩子们的知识储备和生存现状,但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弘扬“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西部红烛精神,希望通过像他这样的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接续奋斗,把知识传授给更多的孩子,去改变山区教育的现状,让山区的孩子们感受到外部世界的美好,帮助他们有朝一日走出大山,完成自己的理想,改变自身命运!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在闫晓明看来,祖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还需要一批又一批的教师去努力,“我愿意成为西部红烛,守望教育初心,回到家乡、回到祖国需要的地方,一路向阳成长,在投身基础教育事业中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学生推荐意见

闫晓明同学出身贫寒,但从不退却,他积极向上、不甘人后。图书馆有他刻苦的身影,迎新晚会有他忙碌的身影,周末一大早前往家教地点的公交上留下了他从未停歇的足迹……他总是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作为一名公费师范生,他主动选择基层,坚守“为中国而教”的理念,扎根三尺讲台,用青春奉献祖国。愿他再接再厉,继续逐梦前行。

文学院学生 杨嘉怡

教师推荐意见

文学院2016级公费师范生闫晓明连续三年参加“优秀学子寒假回访母校”宣传活动,帮助学弟学妹们了解大山外面的世界,在他们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助他们一臂之力。面临毕业选择,他放弃了河南省排名最靠前的高中,签约母校,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把知识传授给更多的孩子,改变山区教育的现状,用实际行动践行“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西部红烛精神。愿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文学院教师 李贵安辛向仁

学院负责人推荐意见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文学院公费师范生闫晓明从大山深处走出来,励志成才后放弃高薪收入,选择回到家乡,扎根三尺讲台,“为祖国育人”,用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报国之志,用实际行动践行“西部红烛精神”。

    文学院党委书记 孙清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