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热古丽·乌斯曼,我校文学院2019级本科生,她来自于新疆西南角的一个小村庄,是一个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热情真诚、敢于担当的维吾尔族小姑娘,她用实际行动浇灌民族团结之花,用拼搏进取奏响青春活力赞歌,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左热古丽·乌斯曼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英吉沙县龙甫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家中收入微薄,子女众多,仅靠父母二人种田和牲畜养殖来维持生计。
作为家中长女,她必须在家中承担更重的责任。农活繁重,因此每天上学前,她便在凌晨微光下早早开始做农活;傍晚放学后,她也挂念家中农活,于是疾跑回家帮忙。直至黑夜到来,她才拖着疲惫的身躯,继续完成一天的课业。在劳作和学业的双重压力下,这个姑娘终于有一天撑不住晕倒了,醒来见到父亲时,她说的第一句话却是:“爸爸,我要去学校。”在她幼小的心里,学校成为了繁琐生活中心灵唯一的休憩地,学习的机会可贵,她愿意在校园里努力学习,改变人生道路,绽放青春光彩。
2018年的夏天,在长久努力下,左热古丽顺利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成为民族教育学院的一名学生,第二年选择了理想专业,成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公费师范生。在大学里她继续刻苦学习,维吾尔语环境中长大的她在汉语课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她凭着满腔热情,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不断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古丽就像是那角落里一朵平凡的苔花,尽管身处在恶劣的环境中,她也会依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阳光和雨露,茁壮成长,美丽盛开。
风雨担责任,热心助战疫
古丽在寒暑假返乡期间总会积极地参与村里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工作,在扶贫工作中为村组整理居民档案,走访入户了解贫困户生活情况,帮助村干部们制作表格、深夜在村委会教村民学习汉语,她用自己一点一滴的行动为家乡的建设奉献着青春的力量。
在疫情防控期间,古丽第一时间报名,担任志愿服务队队长,动员组织当地大学生帮助体弱多病老人做家务,为居家隔离的群众配送医疗用品、防护用具和蔬菜面肉等生活必需品。乡亲的正常生活需要继续,疫情防控工作也不容怠慢,她常常服务到很晚,却从未有任何怨言。
疫情期间,古丽所在的村子因大风吹起村民不慎留下火种,引发了火灾,大片森林被点燃。发现情况后,她第一时间联系村组相关负责人,并和父亲即刻投入到灭火工作中,四五个小时后才得以控制火势。由于来回奔波取水,她鞋子都跑丢了,乡邻们关切地让她先穿上鞋再来帮忙,可她灭火心切,心系着家乡的这片树林。火灭后,古丽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而那时已凌晨4点。如果没有她及时发现,大火漫卷全村,后果将不堪设想,她用实际行动,避免了村民的生命及财产损失。
提起古丽,村干部们连连夸赞:“她作为志愿者参与村子里的各项扶贫工作,总是全力投入,吃苦在前,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她的身影,是个人见人夸的好孩子。”
民族心相映,追梦不停歇
在古丽眼中,各民族的兄弟姐妹们都是一家人,是大花园里一朵朵鲜艳的花儿,各民族同胞都应在互帮互助中传递温情,让民族团结之花香飘满园!这样的想法来自她的爸爸和汉族友人们的故事——每逢节庆假日,爸爸和汉族友人便会互相邀请到各自家里做客,分享民族饮食,互相了解各自的文化,纯朴真挚的友情里传递的是最纯朴真实的爱,无需贵重的礼品相赠,无需过多繁冗的礼节,也无需太多华丽疏远的言辞,相聚一起,便是一家人。
在校园教育和自己父亲的影响下,古丽结交了很多的其他民族的朋友们,并且以真诚、真心相待。在她成长的路上,各民族的同胞们总会在学习文化知识方面耐心地为她答疑解惑,在生活中热心帮忙。心与心之间传递的暖流流进了她的心里,她也同样以爱的方式予以回馈:在校期间,她乐于帮助身边的同学,以一颗真诚的心与大家相处;在假期里,她作为返乡大学生回到家乡后,积极地投身到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疫情防控期间,她配合村干部们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与家乡以及全国各族的同胞们一起抗击疫情,共克时艰。古丽的脸上总是绽放着灿烂的笑容,她的笑容也温暖感染着她身边的每一个人,传递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在大学期间,博学儒雅的老师,独具特色、精彩纷呈的课程,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灿烂多姿、底蕴深厚的周秦汉唐文化都让古丽兴奋不已。她也满怀着兴趣与好奇努力汲取其中的精华与养分,帮助自己更好地成长。她期待着通过大学的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将学到的知识、看到的人物和风景都带给家乡的孩子们,用爱心去托起每一个孩子的梦想,用智慧之花浇灌出更多智慧的生命,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古丽曾在大学军训时写下这么一首诗:“有那么一朵花,风雨倒不怕,青春永在线,气质人人夸;有那么一朵花,绽放在师大,步入追梦列,芬芳竞启夏;有那么一朵花,军姿蛮潇洒,心中燃热血,立志振中华!”在维吾尔语中,“古丽”就是“花”的意思,左热古丽·乌斯曼就是那一朵平凡却闪耀的花儿,满怀青春热血,始终追寻着更美的绽放!
学生推荐意见:
左热古丽·乌斯曼同学为人诚实友善,乐观开朗,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与同学们关系融洽。在学习中她积极进取,勤奋刻苦,意志坚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同时积极参与班级、学院以及学校的各类活动并多次取得优异成绩。除此之外,她还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扶贫、抗疫、支教等志愿服务活动,传递青春正能量,她用行动践行并发扬着“西部红烛”精神,展现着师大人的优秀风采。
——文学院学生 杨梅佳
教师推荐意见:
她来自于中国最西部的喀什地区,是一位活泼可爱的维吾尔族姑娘。在活泼可爱的背后,是她能够从戈壁沙漠中走出来的自强。从小生长在农村,她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坚信励志求学能够让个体生命通向广大。她在“西部红烛”的精神引导下走进了古城西安,走进了陕西师范大学。经历的风雨,走过的坎坷,都转化成她锐意进取的决心与勇气。抗疫、救火、支教,在最美的青春年华里,她用自律自强、青春奉献勾勒出了七彩的大学生活。她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惟能够说出一口流利的汉语,而且能够背诵不少古汉语经典诗文。她以西部红烛精神激励着自己,以自己的故事诠释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理念。在未来,她也将继续践行“西部红烛”精神,书写更动人的教育故事。
——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程世和
学院负责人推荐意见:
求学之路百般艰难,但心中的理想之火从未熄灭,左热古丽·乌斯曼持着一份热爱与恒心,一步一步迈向知识的山海,步伐虽慢,却坚定且从未停歇。一个人的力量也许微乎其微,无法改变世界,但她坚信只要对一个人一件事有所影响,所有的行动与奉献便都值得。在校期间,她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疫情期间抗疫、救火,小小的体格却迸发出了无限能量。她的热情真诚感动着身边的每个人,她是那朵平凡而闪耀的花,在风雨中向阳成长,绽放出别样的光彩,也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传递着青春正能量!
——文学院党委书记 闫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