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工天地 >> 正文

陕西师范大学2022年学生标兵杨淑婷事迹

发布日期:2022-07-04     作者:     浏览数:    分享到:

杨淑婷,女,汉族,中共预备党员,2002年5月出生,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验班)专业学生,现任校学生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行政助理、班级宣传委员,已推免至西安交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一次实践行一生实践情

作为陕南学子,杨淑婷对秦巴山区有着特殊的感情。16岁时她考入陕西师范大学,立志在学成后成为“西部红烛”照亮家乡。她积极报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老师的带队指导下,两次前往陕西省白河县走村入户、下乡调研。“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她亲耳倾听贫困群众诉说脱贫攻坚带来的生活巨变,亲眼所见返乡能人带给百姓的福利和幸福,亲身感受扶贫干部工作的热情和信心,亲眼目睹老师和学长学姐对调研数据的精益求精,切身体会到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那些真切的话语、动人的瞬间令她久久难以忘怀,也激励她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陕西师范大学“西部红烛精神”传承和秦巴山区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成为一个有价值、有情怀、有益于人民的人。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在返校后,杨淑婷结合专业所学,积极联合校内社团,组建了一支涵盖我校13个学院的教育帮扶团队,成立创业项目“红烛启明——公费师范生远程教育公益平台”,促进师范类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流动,也为公费师范生们搭建起一个就业前的实习和锻炼平台。该项目在陕南白河县累计开设9门课,156节次,覆盖受助学生363人,受到陕西网、安康日报等推介报道,取得了良好的公益带动效果。杨淑婷还结合思政学科特色,通过对白河县9镇9村易地搬迁工作的调研观察及243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详细阐述了系统观念在易地搬迁工作中的应用机制和实践路径,着重剖析了基于系统观念设计下秦巴山区“天宝模式”的内在逻辑,从山上园区建设、山下社区工厂、农民身份转变三个层面提出了易地搬迁后续工作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有益补充。

功不唐捐只争朝夕

“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容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原著导读课总是令马院的学生们又爱又怕,杨淑婷也不例外。大三学年内,杨淑婷始终绷着一根绳,周末、节假日也未曾放松。她总是坐在第一排听讲,并及时做好预习复习和笔记整理。天道酬勤,她取得了专业排名和综合考评排名都为第一的好成绩;主持两个科创项目,分别获得“互联网+”“挑战杯”大赛的省级奖项;以633分的高分一次性通过英语六级考试,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担任院团委组织部部长、班级宣传委员期间,她认真负责,多次组织、参与各类活动,修改撰写活动新闻。她加入了校团委“创梦之星”宣讲团,以《从白河之行到“红烛启明”》为题,在我校七个学院进行了科创赛事宣讲。她时刻提醒自己,要把理论学扎实,坚定理想信念,在马言马,在马信马,在马宣马,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者和推广者,勇敢、自由、坚定地走下去。

关闭
上一篇:陕西师范大学2022年学生标兵范思韵事迹 下一篇:陕西师范大学2022年学生标兵刘怡乐事迹